美军标准化效益案例:通用零件目录(CPC)
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世说方圆,作者为干标准化的老刘。

虽然现在都已经是人工智能、大模型应用了,很多产品的数据描述、检索、查询、比对都可以用AI来完成,但是,不少基础的数据如果搞不好,AI也白搭,在这些基础方面,美军在标准化上的经验案例,确实还是很值得借鉴。今天,再来看一下案例,那就是美军工业造船厂的“零件共享神器”——通用零件目录(CPC)。

这个案例,也是来自美军的资料,资料虽然已经很多年了,但是翻看起来,仍然受益匪浅。

一、背景

    说到这个CPC,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,而是踩着前人的“成功脚印” 一步步建起来的。

(一)潜艇项目:先吃 “标准化螃蟹”,省下真金白银

    早年间美军在潜艇建造上就栽过“零件泛滥”的坑 ——“海狼” 级潜艇因为没搞标准化,多个船厂各自为政,硬生生造出一堆重复零件号,成本直接失控,最后不得不停掉。吃一堑长一智,后来的“弗吉尼亚” 级潜艇刚进入详细设计阶段,就搞了个“零件标准化专项”:成立了有实权的 “零件标准化委员会”,定了明确的标准,还搭了个数据库让大家乖乖用标准零件。这一搞,零件数量大幅减少,成本也压了下来,光这一个项目就证明了:标准化不是“花架子”,是真能省钱的 “硬通货”。

(二)HM&E 项目:早就开搞“设备数据库”,为CPC打基础

    再往前数,上世纪80年代美军就盯上了 “船用机电设备(HM&E)” 的乱象 ——设备越搞越多,型号五花八门,后勤根本扛不住。于是他们搞了个 “HM&E标准化项目”,还开发了个叫HEDRS的系统(简单说就是设备数据查询库),把设计、工程、维护等部门的需求都整合进去,谁要查设备信息,直接在库里搜,一下子就把设备标准化搞起来了。这个项目相当于给后来的CPC“打了个样”:用数据库搞标准化,靠谱!


(三)NSRP牵头:四家船厂“抱团”,要解决行业通病

    到了2003年,美军“国家造船研究计划(NSRP)”看不下去了——全行业的零件目录都没个统一标准,你家一套系统,我家一套格式,找个零件比 “大海捞针” 还难。于是NSRP牵头,让四家顶级军用船厂(康涅狄格州的电船公司、缅因州的巴斯钢铁厂、密西西比州的英格尔斯造船厂、路易斯安那州的阿冯代尔造船厂)联手,目标很明确:搞一个“通用零件目录(CPC)”,把大家的零件数据整合到一个共享库里,再也别搞“数据孤岛” 了。
    这个方面,在我们国内,要想找一个元器件、标准件的全国通用数据库,都挺难,我是找了好久也没找到。

二、问题

    在CPC诞生前,美军船厂的“零件管理” 简直是一部“血泪史”,总结起来就是:找零件难、管零件乱、花冤枉钱多。

(一)零件目录“各自为政”,重复零件多到离谱

    最核心的问题是“没标准”——没有统一的零件信息格式,你描述“螺栓”写 “直径10mm”,我写 “10mm直径”,电脑根本识别不出来是同一个东西。结果就是:明明有现成零件,因为搜不到,只能重新编个零件号造新的。报告里专门提了“海狼”级的例子:一个新级别的潜艇设计下来,同一个零件能被造出10个不同的零件号!这不是“浪费”,这是“拿钱当纸烧”。
    这种现象,在我们国内的低值易耗品采购上,问题非常突出,还没有人能出面解决,主管部门说,这不应该是国家管的事情,是企业产品方面的事情,应该企业自己解决。所以,还需要有一个机构能够站出来,带着大家一起解决,否则,这种浪费应该是大到惊人的,但是似乎也没人关注这个。

(二)老系统“拉胯”,连CAD都接不上

    当时船厂用的零件管理系统,说好听点是“legacy system(遗留系统)”,说难听点就是“老古董”:用的是定制软件,不是现成的商用软件(COTS),界面难用不说,想查个零件数据、做个分析都费劲;更要命的是,它跟设计用的CAD软件、采购系统、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都接不上,设计部门画好图,还得手动把零件信息输到库存系统里,又慢又容易错。

(三)全行业“连锁反应”,成本高到扛不住

    单个船厂乱也就罢了,全行业一联动,问题更严重:
  • 找替代零件难:你家的零件我不认,我家的你用不了,设备坏了找不到替代件,只能等新的,耽误工期;
  • 供应商管理乱:每个船厂都有自己的供应商,同一个零件找不同厂家做,订单量小,价格还砍不下来;
  • 库存堆成山:因为不知道别家有多余零件,每家都囤一堆,结果仓库里全是 “用不上的过剩物资”,资金全压在库存里;
  • 采购周期长:零件信息不统一,供应商给的数据格式乱七八糟,光确认需求就得花好几天,最后采购周期拖得老长,设计还得返工。
    说白了,当时的零件管理模式,就是“各干各的,互相内耗”,不搞CPC,美军船厂的成本根本降不下来。

三、方案

    美军搞CPC不是“拍脑袋”,而是搭了一套从“决策层”到“执行层”的完整体系,还设计了一个能装下所有零件数据的“超级数据库”。

(一)“各司其职”

    要让四家船厂“放下私心”一起干活,没个靠谱的组织架构肯定不行,所以CPC专门设了三个团队:
微信图片_20250919100834_815_74

 

    这三个团队分工明确,既不会因为没人拍板而卡壳,也不会因为没人管标准而乱套,四家船厂才能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”。

(二)分四阶段推进,避免“急于求成”

    CPC项目没搞“一步到位”,而是拆成四个阶段,稳扎稳打:
  • 阶段1-2:定需求、立标准。先搞清楚四家船厂到底需要CPC实现什么功能,比如能不能查别家的零件、能不能标记零件是否可替代,然后把这些需求变成明确的标准;
  • 阶段3:开发系统+装数据。把软件装好,再把四家船厂的零件数据按统一标准整理好,录入到CPC里;
  • 阶段 4:正式上线用起来。让船厂开始共享零件数据,用CPC查替代零件,完成 “从测试到实战” 的过渡。
    这种“先定规矩再干活”的思路,避免了“边干边改” 的混乱,也让四家船厂有足够时间适应新系统。

(三)数据模型:CPC的“心脏”,装下200万+零件的秘诀

    CPC能管好200多万个零件号,靠的就是它的 “数据模型”—— 简单说就是把零件相关的所有信息,按 “类别” 和 “关系” 整理好,让电脑能认、人能查。这个模型里有38个数据类,咱们挑几个最关键的说说:

    1. 核心数据类:零件、文档、船厂能力,一个都不能少

  • 零件对象(Part Object)
    每个零件号对应一个 “零件对象”,光属性就有 100 多个 —— 既有所有零件都有的 “零件号、名称”,也有专属属性,比如机械零件的 “直径、厚度”,电气零件的 “电阻、电压”。相当于给每个零件建了个 “身份证”,信息全得很;
  • 文档(Document)
    零件的 “说明书合集”,包含20多个属性,比如图纸、技术规范、供应商资料等。关键是,它还能记录版本 —— 比如某个零件的图纸改了一版,CPC里能查到 “旧版用在哪艘船,新版适用于哪个合同”,避免用错图;
  • 船厂特定能力(Shipyard-specific Capabilities)
    每家船厂的 “独门技能” 都在这记着,比如A船厂能造某种特殊零件,B船厂擅长某个工艺,录到系统里,大家找合作的时候能精准匹配,不用瞎打听。

    2. 映射类:让数据 “互联互通”,不是 “各自孤立”

    光有数据类还不够,得让它们“串起来”,所以CPC设了 “映射类”,相当于给数据搭 “桥梁”:
  • 零件/文档适用性
    比如某个零件号,对应哪份技术规范、哪个采购合同,一点就能查到,还能看实时的操作记录,出了问题能追溯;
  • 零件等效性(Part Equivalency)
    这是CPC的 “核心王牌”!它能标记 “哪些零件技术上、合同上可以互相替代”—— 比如A船厂的螺栓和B船厂的螺栓,只要参数一样,就能互相用。而且替代关系不是瞎标的,得经过设计、质量、零件管理部门一起审核,确保没问题;
  • 国家库存编号(NSN)
    把零件号和美军的 “国家库存编号” 关联起来,比如查一个零件,能直接知道它在美军全军库存里的编号,方便跨军种调货;
  • 产品结构
    记录 “父零件和子零件” 的关系,比如一个 “发动机” 由哪些 “齿轮、轴承” 组成,在CPC里能看到完整的层级,修发动机的时候找零件更方便。

    3. 数据字典:确保“我说的和你说的是一回事”

    为了避免“同词不同义”,CPC还搞了个 “数据元素字典”—— 比如“零件名称” 该怎么写,“规格”该用什么单位,全在字典里定死。四家船厂不管谁录数据,都得按字典来,保证数据格式统一,不会出现“你写‘毫米’,我写‘mm’”的混乱。


四、成果

(一)数据规模:200万+零件号,18万+等效关系,99.9%准确率
  • 目前CPC里有超过200万个零件号,都按统一标准分类;
  • 关联了700万个受配置管理的文档编号,零件的 “说明书” 随查随有;
  • 建立了18万+跨船厂的零件等效关系,意味着18万个零件可以互相替代,不用再造新的(这个有点像我们的同品识别和相似品识别);
  • 数据准确率高达99.9%—— 这意味着查数据不用反复核对,省了大量时间。

(二)效率提升:找零件快了30%-50%,设计成本降了10%-20%

  • 以前找一个零件,可能要在自家系统里搜半天,还得打电话问别家有没有,现在在CPC里搜关键词,一秒出结果,零件搜索时间直接减少 30%-50%;
  • 设计部门不用再为 “有没有现成零件” 反复折腾,也不用频繁改设计,零件相关的设计、工程成本降了10%-20%—— 要知道美军每年造船的设计费可不是小数,这一降就是数百万美元。

(三)成本降低:库存少了10%-20%,采购更划算

  • 因为能看到别家的多余零件,船厂不用再盲目囤货,库存成本直接降了 10%-20%;
  • 四家船厂可以 “联合采购”:比如都需要同一种螺栓,一起下单,订单量变大,供应商给的折扣更低,采购成本自然降了;
  • 减少了“重复零件”:以前随便造新零件号,现在先在CPC里查,有现成的就用,新零件号的生成量大幅减少,随之减少的还有采购、检验、仓储的成本 —— 比如少一个零件,就少一份采购合同,少一次检验,少一个仓库货架的占用。

(四)全行业受益:协作更顺,战备更稳

  • 跨船厂协作更顺畅:比如A船厂忙不过来,把部分订单分给B船厂,B船厂能在CPC里直接查A船厂的零件数据,不用重新设计,实现 “无缝衔接”;
  • 美军舰艇战备率提升:因为零件能跨船厂、跨舰艇调配,比如某艘驱逐舰的零件坏了,能从附近潜艇的库存里调等效零件,不用等新货,舰艇“趴窝”时间缩短;
  • 供应商更省心:供应商不用再给四家船厂提供四种格式的零件数据,按CPC标准来就行,沟通成本大幅降低。

 

五、未来:CPC 还想干什么?3D 模型、更多船厂,目标是 “全行业标准化”

    美军没把 CPC 当成 “终点”,而是 “起点”,现在已经在规划下一步升级,目标更远大:

(一)补上“3D模型” 短板:让零件“看得见、能用得上”

    目前CPC只存零件的属性和文档,没有3D模型 —— 设计部门想把零件放进CAD图里,还得单独找模型,很麻烦。未来CPC计划加入2D、3D图形,甚至支持 “拖放功能”:在CAD里直接把CPC的3D零件模型拖进去用,不用再自己画,效率还能再提一大截。
目前,这个我们已经实现了3D模型与产品数据的结合。

(二)功能升级:加工程数据、统一采购备注

  • 计划把“工程数据” 也放进CPC,比如零件的强度测试报告、寿命预测数据,让设计部门更了解零件性能;
  • 统一四家船厂的 “采购备注”:以前每家船厂的采购备注格式不一样,供应商得反复改,现在统一成一套,省了双方的事;
  • 优化系统架构和分类体系,让CPC能装更多数据,支持更多用户。

(三)扩大 “朋友圈”:让更多船厂加入

    目前CPC只有四家船厂在用,NSRP计划让更多顶级船厂加入 —— 先让新船厂做 “业务案例分析”,看看加入CPC能省多少钱,再帮它们调整流程,适配CPC的标准,最终实现 “全美国造船行业” 的零件共享。

 

六、经验

    我觉得CPC最有价值的不是它的系统,而是它背后的 “经验教训”:

(一)老大重视的作用:没老板撑腰,干不成

    CPC项目一开始就强调 “要找高层当靠山”—— 四家船厂的高管组成ESC,定期开会拍板,解决跨厂矛盾。如果没有高层支持,四家船厂很可能因为 “数据归属”“利益分配” 吵起来,项目早就黄了。所以搞标准化,先得让大领导认可,把它当成 “公司级大事儿”,而不是 “部门级小事儿”。

(二)标准要 “早定、严管”:先立规矩,再干活

    CPC从项目一开始就定了数据标准、流程标准,还专门让CCCG负责审计,确保大家都按标准来。反观有些项目,先干活再定标准,结果越干越乱,最后不得不返工。所以搞标准化,“先立规矩” 是关键,而且规矩定了之后不能 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得有专门的团队监督执行。

(三)项目经理要“会搞关系”:跨单位协作,信任最重要

    CPC的项目经理不仅要懂技术,还得 “会搞关系”—— 四家船厂各有各的利益,项目经理得促进信任,让大家愿意共享数据,必要时还得协调妥协。比如有的船厂担心 “数据共享会泄露商业机密”,项目经理就得设计权限控制,确保数据只给需要的人看,消除顾虑。

(四)培训和审计不能少:数据准不准,全靠这两招

    CPC专门做了员工培训,还让CCCG定期审计数据 —— 毕竟系统再好,人不会用、数据录错了,也白搭。所以搞标准化,得让员工知道 “为什么要做、怎么做”,还得有审计机制,及时发现错误,保证数据准确。

 

七、结语

    看完美军CPC的案例,我最大的感受是:军用标准化从来不是 “给创新戴枷锁”,而是 “用规矩降成本”。美军四家船厂从“各自为政”到“数据共享”,从 “零件泛滥”到“99.9%准确率”,靠的就是“标准化”这把金钥匙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本文由TIC导航-TICNAV整理,TIC导航是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网址导航站,致力于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提供专业的网址导航,助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